About...

漂旅流變的創作精神─論皮耶‧薩維提的創作

漂旅流變的創作精神論皮耶薩維提的創作

 

文/洪威喆

 

 

   願我的創作生涯是一本書,從作品可以看到我的生命歷程。

皮耶‧薩維提

 

  皮耶‧薩維提的創作以銅雕為主,造形充滿了大膽的想像與戲劇性的張力,從破空而出的飛馬、幻化為吉他的女人,或融合樹皮的人形軀體,作品的主題往往取材於神話故事、對生態環境的關懷或對社會時事的觀察,無論是寫實的形象,或超現實的風格,皆能看到皮耶對解剖學的精確掌握、栩栩如生的洗練手藝,以及獨到的敘事觀點,在千姿百態的作品中,表現他對生命的禮讚。

 

跨越疆界的文化素養

  皮耶‧薩維提1960年出生於法國東部的米盧斯(Mulhouse),20歲接觸鑿石雕塑,激發了他對藝術創作的興趣,進入亞維儂藝術大學主修雕塑,但他並未立即展開創作生涯,而是選擇在世界各地旅行與工作。經過了10年的漂旅生活,30歲在蒙地卡羅受聘於加拿大雕塑家布拉克‧瓦德(Blake Ward)的工作室,5年的助理工作讓他獲得紮實的藝術訓練,掌握陶瓷、石膏、樹酯、蠟、銅與卡拉拉大理石雕刻等媒材,而後正式取得法國藝術家證書,開啟了他的藝術志業,不僅與巴黎Godard、義大利Venturi Arte等著名的鑄造場合作,並在法國、西班牙、日本、荷蘭等地舉辦個展,獲得廣大的迴響。

 

  皮耶的創作受到布拉克的啟蒙,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遊歷世界的經驗與探索文化的開闊心胸,在作品上顯現更多的影響,引導他的作品走出自己的風格。皮耶的生涯可說是一本跨域的人文誌,他喜歡異國文化,年輕時便從原生家庭的天主教信仰,轉為日本佛教,對東方文化產生極大興趣;他在世界各地漂旅,豐富了視野,使他的創作與布拉克產生主題的差異,因此皮耶的作品除了希臘羅馬的神話題材外,還有日本武士、僧侶等人文風情的趣味,2013年來到台灣定居後,更融入了台灣生態環境的元素,由於皮耶熱衷研究東南亞的植被,透過對樹皮的紋理與色澤的觀察,捏塑出一片片的樹皮雕塑當作材料,融入其他的作品中,逐漸成為皮耶的獨特語彙。

 

皮耶‧薩維提在雕塑之餘,也透過雕刻刀與雕塑顏料投入繪畫創作,傳達立體作品無法呈現的平面概念,主要是以色彩、線條、塊面、肌理等抽象表現,詮釋他對樹皮或老舊牆壁斑駁色澤的研究,還有對書法的體會,作品往往以反覆交疊錯綜的細碎筆觸,創造豐富的色彩層次。

 

崇高美學的創作驅力

  其作品的美學形式主要分為三種:「未完成美學」、「超現實主義」、「蒙太奇組構」,分別介紹如下:

 

  皮耶‧薩維提深受米開朗基羅與羅丹「未完成美學」的作品影響,也或許是來自兒時對祖父少了一隻手臂仍勤奮工作的記憶觸動,因此他的作品並不以呈現對象的完整性為目的,而是使其彷若未完成的樣貌,有如殘缺的雕塑作品,此為「缺失之美」,作品因此增添了歷史感,有如飽受歲月洗禮的古典雕塑,而且缺失的部份,也為作品帶來想像空間,並突顯出作品的重點,讓觀者聚焦。

 

  此外,皮耶會保留對象的部份形體,使之處於未經雕塑的狀態,讓觀者欣賞到作品從原始材質到具體形象的轉換,彷彿生命正從媒材中孕生成形,此為「過程之美」。透過「未完成美學」,產生了一種中斷觀者對藝術內容沉浸的審美效果,促使觀者回到形式上的閱讀,轉而關注藝術家的雕塑技巧與藝術性的表現。

 

  若說皮耶的「未完成美學」創作主要用來對古典的致敬,那麼超現實主義的作品則帶有更多皮耶的思想與情感,最主要是透過異質混體相生的手法,表達生命纏繞聯繫的概念,蘊含萬物齊一的哲思。

 

  「人形樹皮」系列是將一塊塊樹皮形態的銅片以拼貼方式的創作,促使他進一步以「液態熔銅」的半自動技法,展開「人生之柱」新系列作品。這有兩個重要原因:第一,創作出單一件無法複製的銅雕作品;第二,親手完成銅雕的所有工序,而非交給鑄造廠的師傅。皮耶是少數能從製模、脫蠟、塑銅、上色到整件作品皆親自創作的銅雕創作者,為了能與鑄造廠就近合作,2016年將工作室搬遷至南投草屯,開始實驗「液態熔銅」的創作方式。

 

  皮耶‧薩維提從小就喜歡觀看火山岩漿,躍動的火焰與流動的熔岩正是一種崇高的展現,象徵著毀滅性的力量與不確定性的未知結果,而像液態熔銅這樣的半自動技法,可說是皮耶試圖在無法完全掌握、控制的創作過程中,製造某種意外的機遇,使得產生的造形無法透過反覆操作同一技巧獲得相同結果,這也是皮耶著迷在鑄造廠親手製作熔銅的原因,他透過一千多度高溫將銅塊於沙盤上鑄熱液化、隨機流動,凝固後產生不定形的銅片,從不可控制的流動銅漿裡發現特殊的形體。

 

  從「未完成」到「超現實」的變形,再發展到「液態熔銅」的創作,可發現皮耶的創作背後有著崇高美學的驅力,經由對現狀的不斷超越、昇華,以達成某種境界。崇高美學在作品的形式上以力量感、不確定性或某種極端性等方式,予人敬畏的審美感受,進而讓人感到崇高,因此作品揚棄優美、秩序、穩定等令人感到視覺愉悅的形式,呈現的是莫可名狀的怪誕與渾沌,也因此確立了皮耶創作的風格辨識度。

 

皮耶‧薩維提從此邁入一個新的創作階段,過去他的雕塑,主要是從陶土開始捏塑,經由手的觸感傳達他的創作思維與情緒,透過刻劃的方式使輪廓細節具體化。現在他透過「蒙太奇組構」的拼貼創作,從過往未用到的素材或毀棄的半成品等殘片遺跡揀選出可用的形體,結合液態熔銅創作的銅片,經由切割、焊接、敲打等程序,組構出某種虛實交錯的曖昧形象,他不再模擬表象的真實,而是以銅片作為發聲的單詞,進入符號創作的編碼遊戲。皮耶對此的創作理念是:沒有流失什麼,也沒有創造什麼,只是將舊有的重新變化。

 

機遇交結的生命形態

皮耶‧薩維提的創作有如漂旅的生命歷程,他是一個喜歡四處觀察文化、探索自然的藝術家,在遊歷的過程中,記錄遭遇的一切,而全新的創作有如冒險,但他也不會因此丟棄走過的痕跡,反而是不斷的回頭拾取素材,成為繼續向前邁進的動力。由此不斷在創作實踐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視覺語彙。

 

他關照人的存在狀態,無論作品表現的是舞動的驅體或神話故事,都是在詮釋生命的張力,從「人生之柱」的系列創作上,更是傳達生命不是一個孤獨的個體,而是與世界各個生命有所聯繫,相互糾結,一如他對液態熔銅的創作方式,隱喻了生命的本質來自機遇性,其輪廓曖昧難明,身上承載了歷史的殘骸與文化的碎片,在不斷的流變與轉化中,呈現出複雜扭曲的面貌,其形象的凝聚是無可理喻的美學安排,而是翻湧的意識流,生命舞動的瞬息乍現。